耳膜什么颜色?
耳膜呈灰白色,半透明状,仔细观察可见其上的血管及上皮鼓起的鳞状丘疹,与所在民族的皮肤颜色、生理色素相一致。如果耳膜有炎症反应,则呈粉红或红色改变。鼓膜上方有耳屏和耳甲的遮挡,有部分耵聍腺体,故上1/8~1/6为鳞状上皮,称为鳞部,在婴幼儿更为明显。耳屏前的锤骨前翘伸入鼓膜的外侧,形成一苍白区,称为光锥,通过光锥可看见鼓室内的锤骨柄。在光锥后方有锤骨头附着处,称为紧张部,由无细胞的胶原纤维束与外层皮肤和内层粘膜相复合,故紧张部透明度好。在儿童时期,紧张部略向前倾斜,呈椭圆形,愈向后则愈水平。锤骨柄附着处较松弛部高,故紧张部略向前下倾斜。随着年龄增长,两部逐渐变平,呈梯形,其前下缘几乎变至水平。
如果检查时用力过猛,牵拉外耳道皮肤,则在紧张部后上端可出现一放射状伪足印,此即耳内镜下的锤骨短突。在锤骨柄后上方,有外胚层导管的开口,称为Lhermitte’s陷凹或Lhermitte’s皱襞。在锤骨柄的后下方,有咽鼓管的开口,鼓沟将紧张部与松弛部分界。在上鼓沟的后方,鳞部和松弛部交界处,有第二处外胚层来源的导管开口,即Scheibe’s腺体,常有粉刺样分泌物。在下鼓沟处有索状带,将松弛部与锥隆起相隔,此索状带是胚胎期锥前韧带的残留部分。由于锥隆起处组织薄弱,是进行鼓膜穿刺和置管术的首选部位,在切口上方有鼓膜海锦小体,可能与听觉过敏的耳膜综合征有关。在锥前和锥后韧带附着处,有两处血管供应,有时可见血管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