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对猫体温的影响吗?
做过麻醉的猫,在苏醒后12h内,体温比未做麻醉的猫明显降低(p<0.05);在术后7d内,与未做麻醉的猫相比,做麻醉的猫体温偏低的机会多(87%对63%),且恢复时间较长,但是两种情况下的猫体温均恢复到术前水平。 麻醉药可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对高温的刺激反应性下降,产生外周体温下降和中枢体温调定点升高[5]。动物实验也发现,小剂量的丙泊酚和氯胺酮可引起大鼠体温下降,而大剂量的上述药物则引起高热,可能与剂量相关[6-7]。但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吸入麻醉药还是静脉麻醉药,小剂量的给药方案都能导致较大的体温降低,这与不同动物的敏感性差异有关,也可能与手术刺激导致的应激性发热被抑制有关。
吸入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随着剂量的增加,其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增强。可以认为低剂量的吸入麻醉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低温效应。 静脉麻醉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发挥药效,直接抑制下丘脑温度调控中枢,导致外周体温降低。有研究认为,异氟醚、七氟烷等吸入麻醉药及苯二氮卓类催眠药可以通过NMDA受体间接激活温度敏感受体从而诱导热休克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对有害热的敏感性,达到抗炎和抗过敏作用,进而引起温热耐受[8]。有研究显示,与单独使用哌替啶或吗啡比较,复合应用异氟醚和哌替啶更容易出现高热,说明异氟醚主要通过中枢机制引起发热,吗啡可能通过刺激交感神经系统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继而引发高热[9]。阿片类药物还可以通过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热休克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抗敏、降温的作用。
无论吸入麻醉药还是静脉麻醉药,都会引起显著的体温降低,但是二者引起的温度下调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值得进一步探究。尚有其他一些药物也能通过调节中枢体温调节机制而导致温调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