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福只认饲主吗?
这个回答应该会涉及一些行为学科中的知识点,可能不太好理解,尽量解释得通俗一点。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两个概念,第一个是“工具性”,另一个是“社会性”。这两个概念在动物行为学中经常一起出现。这里的社会性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一个物种所具有的集体主义(相对于个体主义)的属性;另一层是指这个物种的社会等级制度。而工具性对应的是这个物种使用工具的能力。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可能不好直接定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例子来形象地说明。
首先来看工具性,以人类为例,婴儿从出生起就会吃奶,这是一种本能,因此我们可以说婴儿具备这一行为(吃奶行为)的“工具性”。随着成长,我们学会了使用餐具吃饭,虽然餐具的使用在婴儿期就已经习得,但这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这一行为的工具性。也就是说,只有当动物习得某一行为之后,我们才能说该行为具有了工具性。否则的话,不论这一行为发生在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说是它导致了其他行为的发生。因为动物根本不具备完成这一行为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社会性。以人类为例,刚出生的婴儿是一个集体主义的个体,此时他并不懂得什么是社会地位,更不会区分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就是不存在刻板印象),比如他不认为父亲比母亲更加伟大,也不存在“自己人”和“外人”之分。到了一定年龄,孩子们慢慢学会了认识自己的家庭成员,并且知道父母、祖父母等对自己有抚养义务的人和自己属于同一个群体(即自己人),而路边随便见到的陌生人则是属于“外人”,由此社会关系才得以确立。同样,对于猫科动物来说,当小猫认识了母亲,认识了第一个“自己人”之后,才逐渐开始社会化,进而认识到父系母系两个家族的其他成员,认识到这些成员对自已有抚育的义务,从而建立起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见,一个动物能否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关系,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识别不同个体的能力,而识别不同个体的关键又在于该动物是否掌握了识别自身与他人的能力。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饲养者是不是唯一能够识别的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个体,决定了宠物是否仅仅认可这一个饲养者。如果它能够区分你和其他路人,那么你就属于它的家庭的一员!所以,只要多陪陪它,多和它玩耍,它会渐渐把你视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