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偶眼睛为什么不蓝?
这个就要从猫的色素沉淀机制来说了。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除人类外),视网膜中只有两种色素的颗粒细胞——锥状细胞(Cone cell)和杆状细胞(Rod cell)。这两种类型的细胞对光敏感,其中锥状细胞有3种,每种又因所感知的光波长不同而分为N、M、L三种亚型;杆状细胞也只有1种。这些细胞又各自分有多种亚群。 每个细胞都含有两种色素——视蛋白(OPs)和角蛋白(Keratins)。 OP是存在于细胞核内与蛋白质结合的一种酶。这种酶具有催化视黄醛(一种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与视蛋白结合的能力,从而使细胞具备感光性。当没有光线时,OP与视蛋白分离,进入细胞浆内。
当有光线照射(比如蓝光)时,OP首先与视蛋白结合形成异构体。此时若光线强度继续增加,在大脑皮层会产生“光强”的信号;如果此时把异构体分离出来,再给与光照,它就会重新变成无色的原形态,从而恢复了对光的吸收能力。这个过程被称为光调节(light adaptation)或光调节循环(light cycle)。 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和条件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一有光线射入眼睛,眼睛就能及时转换并调整感光性(光强)。通常要等到有光照射眼睛5分钟以上,而且是在持续不断的高强度阳光或者灯光下,才能使眼睛的感光性逐渐增强。反之,如果突然停电,虽然眼前一片漆黑,但眼睛的感光性并不会马上降低到0。 要了解这点,可以回想一下小时候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虽然双眼盯着前方,但是能清楚地看到两边的自行车道边缘。这就是因为刚学习的骑车过程中,视觉是依赖于周边视觉(peripheral vision)而非中央视觉(central vision)的缘故。 而当你熟练地骑着单车穿梭于车流之中时,即便你目不斜视地凝视着正前方的车辆,但你的眼睛仍然能够“看到”路边行走的人和车。这是因为大脑已经能够将周围环境和中央视野整合在一起,从而使你对周围的环境具有整体性的认知。
简单来说就是,虽然两只眼睛都能看东西,但它们的视敏度(SENSITIVITY)是不同的。 一般人的左眼比右眼视敏度高20%左右,如果是先天白内障患者,则可能差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