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可以做药材吗?
兔子可以入药。在几千年的中医药学发展中,早就出现了以兔入药的记录。“医圣”张仲景的专著《金匮要略方论》里,就有用兔肉治疗风痨、虚寒、虚弱等病症的记载。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中,记有“治大人、小儿虚寒下痢,腹痛不止,口干舌涩,饮食不下,危在顷刻,以白兔一只炖熟,不拘大人小儿,每餐食肉三匙,喝汤五匙,一日三次便愈……”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中称:“兔肉补中益气,止渴健脾,消热解毒。”
除了用整个兔肉或兔肉配入其他药物做成汤剂外,单用某部位入药的,也还有好几种呢!
1.治肺补虚,美容美发。主要用的是“兔肉”。中医认为,兔肉味甘性凉,入心、脾经,它既可治疗妇女虚脱、男子失精、小便不通、吐血、衄血、便血、妇女崩中漏下等,同时还具有乌发、驻颜、润肤、细发、增泽等美容美发去病健身的功效。清代宫廷的菜谱及老中医家的食疗秘方中,用兔肉做菜或炖汤的很多。如“菟丝炖兔肉”,即用菟丝子30克、兔肉250克炖汤,具有补肝肾、益气滋阴、乌发美容的功效,对中老年人脱发、须发斑白以及神经衰弱、少乳、带下、慢性肠炎等有良好疗效。又如“栗子烧兔肉”、“雪里蕻合烧兔肉”、“葱煮兔肉”、“鲜藕烧兔肉”、“香菇烧兔肉”、“紫苏生姜焖兔肉”、“紫苏煮兔肉”等等,都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极佳营养菜肴。
2.安神去瘀,养颜驻颜。主要用的是“兔肝”。中医理论中认为,兔肝有宁心安神、凉血去瘀、生肌通络、清目明目的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治惊痫,小儿惊啼方嘘吸”,“生食大解血”。若用鲜紫苏1套与鲜兔肝4只共捣,可治肝血亏损、血瘀痰阻、中风偏瘫、肌肉麻木及痈疽、恶疮等。用枸杞子30克、生地60克、兔肝145克放在一起炖汤,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腰膝酸软、盗汗、小便短赤等。
3.健脾补血,清肝明目。主要用的是“兔血”。中医用兔血治疗吐血、衄血、便血、妇女崩漏、赤痢等病症已由来已久。《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说:“大便下血饮之即止,亦主衄血。”中医认为,兔血味咸性凉,有清肝热、凉血润燥、养脾生血、健脾胃的功效。现代医学报道,兔血具有解毒作用,含有10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卵磷脂、脑磷脂、神经磷脂等10%以上对人体不可缺少的磷脂,以及大量的钙、镁、钾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
4.止痛消肿,解毒疗疮。主要用的是“兔皮”和“兔肉”。中医认为,兔皮味甘性凉、无毒,《本草拾遗》中记载:“主心腹胀满,诸毒蛊,消食……烧灰疗产后腹中急痛,及恶疮、金疮”,“干烧末,治五色痢”。若以兔皮1张去毛洗净,与葱白2根、红糖适量炖熟服食,可用于治疗胃脘疼痛、肋间神经痛、痢疾等。若用兔肉500克烧熟去汁,与3个胡桃肉一起捣烂外敷,则可治疗肿毒初起。
5.杀虫疗癣,解毒消积。主要用的是“兔毫”。中医认为,兔毫味苦性凉、无毒,能杀虫疗癣、解毒消积。
6.清肝明目,健脾益人。主要用的是“兔骨”。中医理论中说,兔骨味甘性平、无毒,具有健脾和中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痢、久泻不止、肢体消瘦、发育不良、目睛内陷、消化力弱、气血不足等。《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生用,浸酒饮之,疗目赤肿痛、赤涩昏花,杀肝家风火而清火明目。”现介绍一些以兔骨为主做成的食疗方:如“枸杞浸兔骨酒”,即用新鲜兔骨145克放入锅中炒香,然后放入50%的白酒500毫升中浸泡7天,每次饮10毫升。可治疗夜盲症、眩晕、目有黄色膏状物等(有眼科病变者必须治疗)。又如“菟丝子浸兔骨酒”,即将菟丝子100克与新鲜兔骨145克放入50%的白酒500毫升中浸7天,每次饮10毫升。可治疗男子阳痿、妇女白带过多、小便失禁、小便不利、大便干燥等。还有“补虚膏”,即新鲜兔骨145克、生地145克、肉苁蓉50克、党参50克,煎熬去渣,用余液浓缩后,加大米糊调成膏状食用。可治疗身体虚弱、心悸气短、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大便秘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