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法斗洗耳朵么?
最近网上刮起一股“洗耳朵”风。据说,将耳廓轻轻牵拉向外,用棉签对耳道皮肤进行擦拭,将耳道内污垢清除,这就是“洗耳朵”。但医生提醒,若私自进行耳朵洗涤,会使耳朵感染,甚至影响听力。
不少人认为——耳垢太顽固,干脆洗一下好了
所谓耵聍,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耳垢,多由皮肤脱落的上皮细胞、皮脂、毛发或外界污物混入耵聍腺分泌的甘油三酯类分泌物组成。一般情况下,耵聍对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若耵聍太多且硬结成团,就有可能堵塞外耳道,妨碍发声,甚至造成听力减退、耳鸣和耳痛等症状。堵塞的外耳道,平时我们做咽鼓运动(张口说话、唱歌或嚼食物等)时,耳道内的肌肉和韧带会随之牵动鼓膜而振动,外来空气便压力下涌入耳道,使耵聍变形脱落。所以说,耵聍是容易引起耵聍栓塞的常见异物。
由于耵聍栓塞的原因,耳道里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引起分泌物增多。所以,若耵聍太厚并堵塞了外耳道,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会用耳软化剂使之软化后才耳镊出,切忌擅自用水或洗涤剂冲洗耵聍。
专家指出——耵聍和人的汗液一样,是身体新陈代谢的产物
耵聍对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外耳道亦相对地有个自动清洁机制,平时做咬合、吞咽、咀嚼、打哈欠或张口说话时,外耳道肌肉作用使耵聍向外自行脱落。一般不需要冲洗、清理。但在一些外耳道畸形、外耳道狭窄、外耳道上皮增生或外耳道炎症等情况下,耵聍则不易脱落,而且耵聍黏稠度增加,可能造成耵聍栓塞。耵聍栓塞时,自己千万不要随便用耳镊器、耳毛等冲洗或清理。即使冲洗干净,因耵聍栓塞在外耳道内,因刺激耳道局部神经未消退,耵聍有可能再次形成堵塞。应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取出。
同时,一些市民有挖耳朵的习惯,甚至有市民有频繁挖耳朵的习惯,还自创了一些比较“高级”的挖耳方法。如点上一支烟,用烟蒂去烫耳朵;用酒作为洗耳液;用棉签或头发常刺激耳朵等。这些不良习惯均存在极大的健康风险。
医生提示——“洗耳朵”可能带来三大不良后果
1、外耳道炎症。外耳道皮肤具有比较丰富的腺体,对外耳道分泌产生了定量的排泄功能,使外耳道经常处于一种湿润状态,以保证耵聍能顺利排出体外。如果用棉球堵住外耳道,久而久之,外耳道会出现炎症引起充血、瘀斑,并致使外耳道疤痕形成,此时,耵聍则无法排出。
2、破坏听力。虽然耵聍具有保护作用,但若取出不当,不但会造成鼓膜损伤,还有可能造成耳道深部的皮肤损伤,使外界脏东西轻易进入中耳,损坏鼓膜,直接影响听力。
3、损伤外耳道。用棉花、药物来擦拭耳朵,特别是外耳道后上内侧部(此处皮肤非常娇嫩,且靠近鼓膜),容易引起耳道炎性反应,使耳道缩小变窄。严重者,使得耳道形成疖肿,致使听力进一步下降,并且会在按压耳门前部感到疼痛。
若耵聍太厚并且已经堵塞了外耳道,患者会感到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甚至耳鸣,严重者听力减退。应该去医院就诊,医生会用耳镊出法将耵聍取出,一般不会影响到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