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疫苗都管什么?
家养宠物狗,一年需要接种1-3次疫苗,具体看选择的疫苗类型。 疫苗分为两类,一类是兽用疫苗(灭活苗、弱毒苗),另外一类是人用疫苗(减毒活菌苗和类毒素制剂)。目前,我国使用的人用疫苗主要是五联苗(犬瘟热、副流感、传染性肝炎、腺病毒型病和结核杆菌疫苗)和六联苗(增加一支狂犬疫苗)。
疫苗的免疫作用是预防和控制疫病发生的有效手段。通过疫苗的注射,使机体产生抗体,这些抗体能够在体内保持一定时间,当外界有相应病原体入侵时,产生的抗体能够及时地清除它们,从而避免了疾病的出现。但接种疫苗后,并不表示宠物就不会得传染病了。在注射疫苗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而在此期间,如果接触到了病原菌,则可能引起病毒的感染。注射疫苗后的15天内,要注意不要让狗狗和其他小动物密切接触,以免感染。
一般来说,国产疫苗价格便宜,但是保护率不如进口疫苗。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养宠家庭,可以优先选择国产疫苗;而对于收入高或有出国计划的家庭,可以选择进口疫苗。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哪种接种方式,都必须遵循相关疫苗的接种程序,严格按照间隔时间注射疫苗。
1、犬瘟热:犬瘟热俗称“狗瘟”,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患病率较高,病死率在50%至80%。临床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咳嗽、流泪、流鼻液、呕吐、腹泻、出现神经症状等。
2、传染性肝炎:传染性肝炎简称“犬肝”,是由犬腺病毒II型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以流行广、发病急、死亡率高为特征,幼犬最易发病,临床上出现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后期偶发角弓反张、抽搐等神经症状,病犬的死亡直接由于肝细胞严重破坏而衰竭死亡。部分犬在恢复期出现角膜蓝化现象,称为“蓝眼”。
3、细小病毒:由犬细小病毒(CPV)引起的犬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犬细小病毒对所有犬种均有致病性,尤其对2月龄至6月龄的幼犬危害最为严重,具有发病率高、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等特点,常造成大群发病。该病毒有两个血清型,一个是犬肠炎型、一个是犬心肌炎型。临床上出现以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为特征。病死率在40%至80%。部分犬在恢复期、康复期出现心肌炎型,发病后症状严重,很少能够治愈。幼犬发生肠炎后,一般以食欲减退、呕吐开始,继而发生频繁呕吐、体温升高至41℃左右。2岁以上的病犬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嗜睡、呕吐、排粪便困难,一般体温39.0℃至39.5℃,无其他明显症状出现。一周后能康复。
4、狂犬病:狂犬病是一种人畜患病的传染病,该病发病后病死率为100%,临床表现为神经症状和意识的异常变化,以及大量的流涎和神经麻痹。
5、钩端螺旋体病:犬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类不同群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又称水中疫,犬较易罹患。临床以高热、出血、黄疸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为特征,后期可能出现神经症状。
6、冠状病毒:冠状病毒分为人冠状病毒和禽冠状病毒两大类。禽冠状病毒是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病原体。冠状病毒是1965年首次从人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中分离到的。1975年证实它是引起人的普通性感冒的病原体。因为这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冠状,其直径为120~160纳米。因此命名为冠状病毒。这种病毒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互相传播。它可以通过飞沫、空气传播和密切接触病兽感染犬,人也可以通过感染该病毒的病兽传染而感染该病毒。
目前发现有7种冠状病毒能感染犬,犬冠状病毒是其中之一。犬感染犬冠状病毒后发病称为犬冠状病毒性胃肠炎。这种病毒主要经口感染犬。在1-2天的潜伏期后发病。其主要临床症状是胃肠炎症状。病犬出现急性腹泻,排出黄白色、灰白色,有时杂有血液的水样粪便。犬由于剧烈腹泻导致脱水和酸中毒而死亡,死亡率在百分之10-40。少数病犬继发心肌炎而死亡。
由于犬冠状病毒感染后和犬瘟热、细小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胃肠炎症状十分相似,因此犬冠状病毒感染后临床诊断较难。必须进行严格的血清学诊断和病毒分离鉴定才能确定。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犬冠状病毒的疫苗和高效疗法。只有严格管理、切断传染源、加强环境消毒、加强犬的饲养管理、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在疫源地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防治才是较有效的措施。
7、副流感:犬副流感病和犬瘟热非常类似,由副流感病毒感染犬的呼吸道引起。主要的感染途径是病原体由呼吸道进入,经局部黏膜扩散繁殖后入血,并在肺及其他一些器官、组织内繁殖。由于病毒的毒力不强,不会在此过程中致病。但是由于病毒在一些动物体中繁殖后能大量排出该病毒,又可经呼吸道感染其他健康犬。副流感的治疗、护理与犬瘟热相同,而且副流感也和其他一些疾病一样,可能在犬瘟热发病过程中混合感染或者是继发感染。